requestId:68815b9d0a65c6.88592623.
“太陽出來紅艷艷,抗日烽火已燎原……”在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張魯集鎮張魯集村的村民廣場上,村民們演唱起棗梆戲《魚水情》,紅臉、黑臉唱腔高亢,小生、小旦以立嗓作尾音,頗有特色。
敲鼓的、拉板胡的、拿著話筒唱的……此時正值農閑,很多村民走出家門,不約而同包養網地匯聚在廣場上、樹蔭下,或站或坐,或聽或唱。
在鄆城縣張魯集村,村民們正在唱戲。新華社記者 包養劉錚 攝
“聚在這里的人,都來自周邊村子。”張魯集鎮棗梆劇團團長張鎖山指著正唱得起勁的包養網大爺大娘包養網們說,“沒農活的時候,大家經常自發相聚在村頭巷尾唱戲。”
張魯集鎮文化站站長曾令通用手機包養網向記者展示當地各個包養曲藝劇團參加演出的影像資料。“包養很多曲包養網目是‘老段子新唱’,也就是在原有成熟唱腔唱包養調的基礎上包養,根據紅色歷史故事和當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身邊人、身邊事改包養網編而成。”
鄆城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崔繼剛介紹,依托深厚包養的戲曲文化底蘊,鄆城縣積累了良好的戲曲群眾基礎。當地現包養網有柳子戲、棗梆、山東梆子等10多個劇種流傳,戲曲從業人員近千人,平均每年演出千余場。
鄆城縣狀元張樓村的村民們正在看戲。新華社記者 劉錚 攝
鄆城縣文化館包養的一樓大廳,滿墻張貼著當地各類戲曲劇目的傳承人介紹和他們的演出劇照,其中很多是“80后”“90后”。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配角獎獲得者尹春媛就出生在鄆城,她說:“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唱柳子戲的人,包養網大家經常湊在一起唱戲。我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培養了對戲曲的熱愛,最終走上專業演員的道路。不少鄆城孩子都有類似的成長經歷。包養”包養網
“越來越多的年包養網輕人主動學戲。”談及近些年鄆城戲曲的傳承和包養網發展,和戲曲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退休戲曲工作者柴心記深有感包養觸。在地方政府的鼓勵與支持下,鄆城縣的戲曲文化事業展現出蓬勃發展態勢,憑借豐富的戲曲資源和戲曲展包養網演活動,成為眾多戲曲劇目交流、傳播與創作的“集散地”。
“培養戲曲演員是一個漫包養網長的過程。”鄆城縣柳子戲包養網傳承人徐德印對年輕演員的培養充滿期待,“我們在學校開設戲曲特色班,希望吸引更多的孩子學習戲曲。包養”鄆城縣陳坡鄉希望學校聘請柳子戲傳承人尹茂生等3名客座戲曲教師,培養了一批柳子戲青年人才。
鄆城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張冠包養英說:“為傳包養網承發展戲曲‘好聲音’,我們從組織領包養導、人才培養包養、資金保障、演出場所等方面發力,挖掘、整理、保護瀕危曲種,打包養造精品、培育新人、壯大社團組織,讓包養群眾用鄉音唱鄉情、說鄉俗、寄鄉愁。”(記者王陽、劉錚)
TC:
發佈留言